家具是人类生活所必须,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,所以家具的发展史也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样,是不断进步的。家具源于生活,服务于生活,它的发展与变化取决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庭形态的变化,体现人们的文化,风俗习惯,民族传统,而且与时俱进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。
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,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,在世界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。中国的木制家具可以说“雏于商周,丰满于两宋,辉煌于明清”。木制家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,但由于受早期人类的智慧和加工工具的限制,家具粗燥程度可想而知。到了商周时代(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256年)由于青铜器的发展金属工具——凿,锛,锯的产生,使木制材料被加工为家具成为可能。在商周至三国时期是席地而坐的短形家具,人们使用的家具主要有席,几案,,踏等,魏晋南北朝至唐诗矮形家具向高形家具的过渡期,家具除了席,床,踏,挂屏外,而且有了椅,凳,到了两宋,,垂足而做的家具基本确定。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宋代绘画,文献可以看出宋代家具水平,从品种上讲有:等挂椅,桌,案,床,踏,衣架,盆架,屏风,琴桌,棋桌凳一应俱全;从结构和造型上讲,牙板,角牙,穿梢,矮柱,结子,镰把棍,托泥,圈口,束腰等都有。史籍记载的木工喻皓是江南的能工巧匠,《五杂俎》中誉他“工巧盖世,宋三百年,一人耳”。宋代的《燕几图》是人们见到的第一部家具书,从以上这些事实可以看出,两宋的家具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进步。可以说,没有宋代家具的繁荣和发展,就不会有完美的明式家具。
以后又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和改进,特别是到了明代,家具的塑造更加完美,品种也更加齐全。明式家具塑造简洁,质朴,不仅有流畅,隽永的线条美,还给人们含蓄,高雅的意蕴美,它的结构部件兼容装饰部件,不事雕琢,不加修饰,充分的显示天然材质的自然美,精炼,明快的构造形式和科学合理的榫卯工艺,又使人产生了耐人寻味的结构美,中国著名家具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曾用十六品概括了明式家具的特点,即:简练,淳朴,厚拙,凝重,雄伟,圆浑,沉穆,秾华,文绮,妍秀,劲拔,柔婉,空灵,玲珑,典雅,清新。
清式家具是指雍正,乾隆之后的硬木家具,在造型和装饰上与明式家具风格截然不同,家具形体上比明式宽,大,厚重;装饰上色彩强烈,常采用多种材料,多种工艺方法,强调形体装饰美,总之,千方百计地造成一种豪华,富丽,大富大贵的效果。由于过分追求装饰,难免忽视家具整体比例,造型和谐及木材的花纹的天然美。
明代初期,我国航海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,特别的郑和(1371-1433)7次下西洋。到过37个国家,密切我国与南洋和西洋的贸易往来,带回来相当数量的木材。从文献和保留下来的实物看,明清家具用材有:黄花梨木,紫檀木,花梨木,酸枝木,鸡翅木,楠木,榉木,榆木,铁力木等。这些坚硬的优质木材为明清家具采用较小断面的构件,制作精密的榫卯结构提供了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