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曾为了研究传统文化,到故宫博物院当志愿者,也曾为了心仪的小件,在地摊悉心淘换。他就是崔枢华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著名书画大家启功先生的挚友兼同事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,是融入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。书画、金石、茶道、琴艺、园林、古典家具,都能融会贯通。我对传统文化十分热爱。退休后,经朋友介绍,我去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担任志愿者,给游客讲解藏品和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。自然而然的,我对故宫里无数的珍贵文物心生向往,尤其是皇室家具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乾隆年间的雕龙云蝠纹顶箱大柜,它在皇极殿里,此“重器”高达4米,快赶上两层楼高。皇家气象,深深震撼了我的心,这是其他的宝物不可比拟的。我听说乾隆皇帝对紫檀情有独钟,而我又零距离地接触到这种“帝王之木”,它的那种古朴、沉雄的气质让我刻骨铭心。
家具成于匠人之手,但大多使用者是文人士大夫,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要求,并不断完善。在这种调整中,最终成就了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。你看红木家具配上书画、古玩、古琴等中式元素是多么协调,追根溯源是因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。比如说启功先生,他主要研究古典文献,一生自称“教师”,书画和文物鉴定自谦为副业,但成就斐然,因为均有贯通。
我和启功先生友谊深厚。我喜欢启先生的字,他便送我一副五言绝句,我把它挂在墙上。我时常想起,启先生年轻的时候精于国画,但书法欠佳。有的人求他作画,但不让他题跋,另求书法名家。这伤害了他的自尊心,他苦练书法,最后书法的成就反而在绘画之上。
退休后,我也临一些碑帖,碑帖应该放在雅致的架子上。我在故宫里看过那么多的宝物,真是“眼刁了”,一时难以找到这样的物件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直到前不久,我去逛北沙滩的早市,看见了这个酸枝木镜架,觉得红木这种独特古朴的气质非常适合与碑帖搭配,于是就买回来了。临了这几年碑帖,也还是长进不多,我就又想起启先生苦练书法的往事,感到无限激励。
有了那次淘到镜架的经历,我对地摊产生了更多的兴趣。譬如说,虽然对紫檀心向往之,无奈自己是个穷文人,买不起那样昂贵的家具,于是就从旧货市场买来半个紫檀笔筒当臂搁,练字的时候用。虽然无故宫珍宝可以相伴,但是已经拥有了如此名贵的木头,我亦知足!
文人与文化是相通相融的,但到底喜好哪一样,到什么程度,也要看文人切实的经济条件。苏州园林是文人造园的大手笔,但不是每一个文人都能做到的。启功先生一辈子也没用过一件红木家具,但并不影响他成为文化巨擘,而那份文人的自然率真的情怀,更是永久滋润着我的心灵。
延伸阅读
镜台与镜架
镜台,即装着镜子的梳妆台。唐徐坚所编《初学记》卷二五有引《魏武杂物疏》:“镜台出魏宫中,有纯银参带镜台一,纯银七子贵人公主镜台四。”这是见诸文献比较早的镜台记载。
镜架则是古时一种架镜子用的支架。这种架子类似于交椅的形状,可以将镜子斜倚在上面,亦称交椅式镜架。
皇极殿内的紫檀雕龙云蝠大柜
皇极殿是紫禁城内的重要建筑,因为它是乾隆帝退位、归政、临朝、受贺之殿,所以其里面的陈设与太和殿一样,充满君王的无上尊贵之感。在殿内东西两侧墙下,遥相对应地陈设着一对大型的雕龙云蝠纹顶箱大柜,它由顶柜及底柜组成,为典型的顶箱立柜形式。紫檀制成,通高四米,放在空间宏敞开阔的高大殿堂内颇有镇宅提气之感。
大柜为齐头立方式,底柜和顶柜两节各有对开两门,边框及立栓上分别安有黄铜錾花夔纹面叶、吊牌及合页,柜门之下设有闷仓,腿足下端装有铜套足。此柜通体由极为名贵的紫檀木制成,整个柜面的门板上满地浮雕着五爪云龙纹,刀法深峻,精细传神。在大柜柜门及闷仓面板上,雕刻有众多蝙蝠。它们或隐于朵朵流云之中,或飞窜于龙身上下左右,蝙蝠形态各异,造型生动活泼,或翘首上视,或展翅俯视,或回首顾盼,活灵活现,整个大柜蝙蝠数目应能达到一百只。这种雕刻云蝠龙纹的装饰风格是清宫家具的重要特色,在清中期乾隆时期极为盛行。(北京 崔枢华/口述 李泰华/文 摄影/刘会昌)
(来源: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)